过度杠杆化和多元化是耐候板钢贸企业致命伤
近年来,大凡出问题的耐候板钢贸企业,都是摊子铺大后又缺少后续资金补充,造成运作失控,引发资金链断裂。这部分企业集中在占行业总量1/3左右的中型企业。
钢贸企业在2007年之前,顺风顺水又顺势,几乎是搞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而在此以后又几乎搞一个项目亏一个项目。这是为什么呢?
2007年之前,大多数耐候板钢贸企业手中运作资金较少,对于不是企业经营实际所需的项目根本不会考虑,即便是需要的项目,也会反复调研、细心筹划后才付之落实。
2007年后,有些耐候板钢贸企业凭借以往成功经验及积累的资金,又逢4万亿财政政策的支持,“钱多了、心大了,感觉良好敢折腾”。错误地认为,资金多少是决定赢利多少的基点。
只要企业决策人认为哪里能赚到钱,就到哪里去铺摊子。摊子铺多了,似乎就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变成大企业。于是乎,一段时间里钢贸行业出现了不少集团公司。一个集团公司旗下,起码得有5、6家独立运作的子公司。
在2010年4~7月短短数月中,有家钢贸企业曾一下子铺了20多个摊子,仅在江浙地区就先后搞了6个耐候板钢材市场。这种现象颇具普遍性。近两年某县钢贸企业先后在全国各地兴办了600多家钢材市场。如果投建一个钢材市场平均需3亿元的话,近两年这个地区的钢贸企业仅在钢材市场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即高达2000多亿元。
新铺的摊子需要不断投入资金,部分钢贸企业为此过度借债,导致现金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更有甚者通过期货进一步放大杠杆。
钢贸行业的扩张失度不仅仅表现在钢材市场建设中。近年来,耐候板钢市供求关系出现逆转,整个产业链迎来了微利时代。有过厚利体验的钢贸老板或是对微利不满足,或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考虑,在转型中纷纷多元化经营。
除了兴办耐候板钢材市场外,还跨行业涉及房地产、酒业、茶行、餐饮、传媒、家具等等。相对钢贸业务来说这些领域风险更大,而且需要长期资金支持。而钢贸的负债基本是短期资金,极易产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个别钢贸企业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不惜以身试法,诸如重复质押、骗货诈贷等闹剧纷纷登场,只是为了多贷出一些钱来,严重扰乱了正常经营秩序。
因此,导致部分钢贸企业真正陷入困境的是过度杠杆化和多元化经营。而近两年耐候板钢价下跌和资金成本上升,并不足以给钢贸企业以致命打击,因为企业可以通过主动减少贸易量和加快货物、资金周转的方式减小潜在风险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