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的NM400耐磨板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过剩
所谓阶段性过剩,是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产能过剩的情况有望得到一定的缓解。考虑到“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7.5%~8%,到“十二五”末,我国粗钢消费量有望达到7.5亿吨的水平,加上净出口4000万吨~5000万吨,合理的粗钢产量将在8亿吨左右。如果粗钢产能维持在10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80%左右。
所谓结构性过剩,是指板带材产品过剩、长材产品相对较好,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情况。当前,中国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主要是板卷材,尤其是NM400耐磨板。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底,我国板卷轧机共有86套,产能达到2.2亿吨,而2011年由板卷轧机生产的板材有1.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9%。这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和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建筑用钢材。而到工业化后期,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与成熟,板带材用量将上升,其过剩现象也将相应得到缓解。此外,从品种上看,2012年,我国汽车用冷轧板的进口量约占市场需求的30%。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建筑钢材中,我国高强钢筋产量的占比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美、加、德、日、韩、伊朗等)高强钢筋产量的占比在70%以上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一方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和对行业发展认识上的误判,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用钢量缺口较大,NM400耐磨板市场供不应求,钢材市场异常火爆。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来自各方的资金自发进入钢铁行业,兴建了一大批钢铁项目。同时,在当时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所需板带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了一大批板带材生产线,大力提高板带材比例。
以生产大型板卷产品为代表的大型钢企与以生产长材为代表的中小型钢企构成了中国钢铁的“二元化”结构。目前来看,建筑钢材正是中国现阶段基础建设市场的需求所在,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生产线投入较小,因此,以生产建筑用钢筋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来看,由于NM400耐磨板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当时对钢铁需求阶段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大型板卷轧机的建设超前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板带材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的局面,并导致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而建筑钢材产品更适应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企业效益要优于板带材企业,但其中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