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候板去产能化的手段无非就是两条:一是严格限制新项目上马;二是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目录。首先,限制新项目上马,是不是也限制了新技术的进入呢?其次,淘汰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一是高能耗或高污染;二是规模小。基于节能减排的第一条淘汰标准尚能理解,而第二条标准就值得商榷了
自1996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刚过去的几年,我们先是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目录,接着干脆把80%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考核“黑白名单”,企图通过划分“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的严格筛查方式来决定已有钢铁企业的“去留”,今年10月份更是提出“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的具体化目标。
然而,几番调控下来,耐候板产能过剩问题好像愈演越烈。中钢协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06-2012年的7年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但在这期间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相比已经淘汰掉的产能,近年新增的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六倍。越亏损越生产,越治理产能越增加,为何中国的去产能之路会陷入如此的怪圈呢?笔者以为,这足以说明以往我们过重依赖行政手段去产能的做法需要好好反思。
在中国宏观经济预期向好的刺激下,尽管中国严重的耐候板产能过剩局面还未现根本性改观,但部分工业企业的产能扩张冲动依然存在。这也表明,旨在通过强化行政化手段以压缩过剩产业规模的“减法式”去产能化宏观调控措施将再次面临严峻挑战。www.tjnmg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