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以传统钢铁产品占领市场的济南耐候板钢铁企业,终于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而这一切用济钢用户应用技术中心副主任王金华总结的话说,“这都取决于钢铁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今年1—5月份,山钢集团济钢却凭借高端及特殊用途研发产品结算共计12余万吨,平均单位贡献每吨340余元,实现贡献总额4100多万元。
耐候板市场助推产销研一体化是济钢近年来最大的改变,也成为企业扭亏为盈的助推器。这不仅要求研发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及现场实践能力,还必须懂营销、会算账。新机制下意味着要自己创效养活自己,就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研发出市场急需的、质量高的、差异化的、高收益的产品。新机制实施后,在济钢内部,研发部门成了各产线的客户,双方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产、销、研的价值取向被集中、被聚焦,变各自为政为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变工作流程为利益共同体。
2011年济钢对产品研发体制进行调整,成立用户应用技术中心,产品研发直接与客户对接,实现研销一体化。从今年开始,济钢对该中心实行完全成本核算,将研发经费由集团拨付改为向技术中心贷款,并要求技术中心通过销售高端钢材来偿还本息。去年,济钢更改革了营销体制,将销售公司的营销职能分拆到每个生产厂,销售人员全部下放。中厚板厂、热连轧厂、第一小型轧钢厂等主体生产厂全部实行产销一体化,由各产线根据自己的装备和产品水平去寻找对应的客户。
“改革之前,在济钢内部生产是生产,销售是销售,研发是研发,相互之间是个工作流程。”济钢董事长毕志超说,这种老机制在以前还行得通,但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只有把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才能解决“各管一摊”的根本问题。
对于去年获得年度耐候板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的,济钢用户应用技术中心特殊钢研发推进部部长赵乾来说,他对于完全成本考核下的研发机制感受颇深:“以前搞项目,我们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新、层次是否高,至于产品有没有市场、效益多大,很少甚至是根本就没想过。新的研发机制让我们研发人员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不仅要到外部市场跑订单、寻找客户需求,还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不仅要考虑今年的成本,还要计算今年的研发对明年预算的影响。” www.tjnmgbc.com